被讨厌的勇气,你有吗?
对于其他关系也是如此,朋友、爱人、同事,我们只需要分辨清楚到底是谁
“今天”真的是由“昨天”决定的吗?我们为什么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如何获得幸福和自由?
本期“我对你有问题”为你分享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日本作家古贺史健合著的作品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这本书在亚洲地区的销量已经超过350万册,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它运用19世纪三大心理学巨头之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另两位是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通过一位哲人和一位青年之间进行富于启发性的对话的形式,向读者展示如何释放自己内心的力量,找到持久的幸福,并成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
(资料图)
本书作者之一岸见一郎出生于日本京都,这个地方也是他现在的居住地。他撰写并且讲授阿德勒心理学,同时作为一名持证咨询师,在精神科诊疗所为年轻人提供心理咨询。
另一位作者古贺史健是一位多次获奖的职业作家。他在奔三的时候接触到了阿德勒心理学,被它的智慧深深地吸引。此后,他多次去京都拜访岸见一郎,从他那儿收集阿德勒心理学的精髓。
分享人——消费品高级品牌经理孙培培向本书提出了七个问题,并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01
“今天”真的是由“昨天”决定的吗?
答:“今天”不是由“昨天”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目的”决定的。
从前,在被誉为千年之都的古都郊外住着一位哲人,他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有一位青年无法接受这种观点,理由很简单:他因为自己出身不好,学历一般,容貌普通,自幼就缺乏自信。正因如此,他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并且无法衷心地去祝福别人的幸福,从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恶的痛苦境地,根本无幸福可言。为此,他决定前往拜访这位哲人并与之辩论一番。
青年拿自己的自闭症朋友举例。这位朋友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闭门不出。他很想改变自己,想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但只要一踏出房门就会感到心慌不已,手脚发抖,应该是神经症状,完全没有办法改变。显而易见,这位朋友也无法获得幸福。而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很可能是早年与父母关系中经历的虐待创伤,导致现在害怕与人交往,甚至无法出门。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决定论”认为我们的“今天”甚至“未来”全部由“昨天”发生的事情所决定,“一切结果之前都先有原因”,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假设真如此,那么是不是所有经历过父母虐待的孩子都会和这位朋友一样闭门不出?事实显然并非如此,所以“过去”决定“现在”的逻辑不攻自破。
面对“今天”的闭门不出,阿德勒考虑的不是“昨天”发生了什么,而是今天的“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这位朋友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他是为了实现“不想”到外面去的“目的”,身体才制造出不安情绪。这正是决定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
目的论认为,决定“今天”的不是“昨天”,而是我们自己的目的。阿德勒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正如我们戴着墨镜看世界会觉得昏暗,但摘掉墨镜,一切又恢复光明耀眼。世界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我们要做的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仅仅是摘下墨镜而已。
#02
为什么说“自卑”其实是我们故意为之?
答:“自卑”可以满足我们某种需要,是我们选择了自卑。
前面提到青年一直为自卑所困扰,讨厌自己,实在找不到喜欢自己的理由。但是他也很想能够喜欢自己。为此,青年继续向哲人请教。如果阿德勒的“目的”论可以进行解释,那您说说我讨厌自己究竟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利益呢?
看到青年一脸疑惑,哲人举了一个事例。
“那已经是多年前的事情了,一位女学生的苦恼是害怕见人,一到人前就脸红。她无论如何都想治好这种脸红恐惧症,因为她希望向偷偷喜欢着的那个男孩表明心意,与之交往。”
我们可以先想想她为什么会患上脸红恐惧症,又反复无法治好呢?其实是她自己需要“脸红这一症状”来“遮风挡雨”。
对青春期的女孩子来说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事情莫过于被自己喜欢的男孩拒绝了,是失恋可能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但是,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她就可以不用去表白,避免遭受打击,也可以抱着“如果治好了脸红恐惧症我就可以……”之类的幻想。这就是为什么说她需要“脸红恐惧症”。所以哲人的做法不是治好“脸红恐惧症”,而是帮助她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鼓励她与朋友一起和那个男孩出去玩儿。奇妙的是,最终那个男孩先向她告白了。而她大概不再需要“脸红恐惧症”了。
“自卑”其实跟“脸红恐惧症”一样,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某种需要。
阿德勒定义自卑感是一种“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只有一点儿价值”之类的感觉。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某些缺点而产生自卑感,并相信这些是阻碍我们成功的原因。例如“我无法成功是因为学历低”或者“我结不了婚是因为肥胖不漂亮”。看似理由很充分,而事实是也有很多成功人士并没有很高的学历或者婚姻幸福的人身材并不完美。
其实面对这些缺点,还存在另一种情况:“虽然低学历,但正因为如此,我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改变现状”。可见“缺点导致无法成功”并不是事实,只是我们“选择”了自卑,拿缺点当借口。因为相比于努力改变现状,选择自卑更加容易,努力却需要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或者要遭受努力了却仍然无法成功的打击,而“自卑”却什么也不用做,甚至可以抱着“我要是学历高也可以获得成功”的幻觉,让自己解脱。所以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继续自卑。
#03
为什么人际关系会带来烦恼和束缚?
答:人际关系之所以会带来烦恼,是因为我们无法做到“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妄加干涉。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例如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满足上司的期待、伴侣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感受到拉扯纠缠,沉重束缚。因为这种关系状态是“缠绕”,而不是“联系”,自己的线和他人的线乱糟糟地缠在一起,红、蓝、黄、绿,一切颜色都混杂在一起。
但我们又无法斩断这种关系,因为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被他人包围着,都是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的社会性的“个人”,逃不出人际关系这张坚固的大网。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此生都要受困于此,根本无法逃离?
阿德勒认为,只要做到了“课题分离”,就能获得人际关系中的自由。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其中最明显的苦恼之一莫过于处理亲子关系的父母所体会到的苦恼。父母往往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希望”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父母认为的)而强加干涉。其实,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例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正确的做法是:在了解孩子需要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所以,越是关系紧密的家人,才越有必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这样才会避免不必要的情感伤害和疏离。对于其他关系也是如此,朋友、爱人、同事,我们只需要分辨清楚到底是谁的课题,保持关心,需要时给予支持而不是妄加干涉。
#04
我们的人生课题是什么?
答:我们的人生课题有三类,“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前面我们提到“课题分离”的概念,并且通过“课题分离”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不被束缚而获得自由。这只是获得幸福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要直面我们的人生课题。
我们为什么要面对这些人生课题呢?人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个体想要在社会性环境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面对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不得不面对”确实意味着“义务”。围绕我们一生的,是“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课题,各自所代表的人际关系也有不同的距离和深度。
如果从距离和深度来考虑的话,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同目标,同事之间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而且,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
交友课题是指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正因为没有了工作关系那样的强制力,所以也就更加难以开始和发展。很多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但其实并非如此,从关系的距离和深度的角度来看,看起来很多的朋友其实只是“熟人”,真正志趣相投,互相理解的朋友,哪怕只有一个,就足以让我们脱离孤独,体会到友谊带来的喜悦。
最后是爱的课题,这一点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就是所谓的恋爱关系,而另一个就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爱之课题恐怕是最难的课题。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或者紧张,那即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才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如何处理好我们的人生课题,阿德勒心理学把作为个人的“自立”和与社会“和谐相处”作为行为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呢?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我有能力”的意识,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实现自立的目标,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可以让我们与社会和谐相处。
#05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答:是的。拼命寻求认可实际上是认为自己可以“左右”他人的评价,将自己的“认可欲求”凌驾于他人之上。
前面我们学会了“课题分离”,从干涉“他人课题”和被他人干涉“自我课题”中解脱出来,又理清了“人生课题”是什么,接下来似乎可以心无挂碍,一往无前去追求幸福了。于是我们努力工作,好好交友,用心恋爱,希望早日升职加薪,喜结良缘,登顶人生巅峰。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我们很有可能用力过猛,开启了“自我为中心的模式”。这时你大概会反驳,我们努力工作,是想要获得上司认可,明明是关注对方的需求和反馈,怎么会是以自我为中心呢?
提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物,你会想起谁呢?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暴君一样的人物吧,残暴蛮横、不顾别人的感受、只考虑自己,认为整个世界都要围着自己转。像专制君主一样横行霸道,似乎跟“拼命寻求认可”的形象背道而驰。实际上,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考虑一下 “认可欲求”的实质——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时时关注他人的反应与评价,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只在意自己如何被看待。“被认可”就会很开心,而“不被认可”不符合自我期待,是不可接受的。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认为别人的评价“必须”满足自己的期待:被认可。这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
面对“自己的课题”,我们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的最好的道路”,而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企图用自己的行为改变他人的评价,获得认可,实际上是在干涉“他人课题”。
“认可或者不认可”是上司的课题,我们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课题——“如何好好工作”,无需去干涉上司的评价。更糟糕的是,将上司的课题和自己的课题产生捆绑,进而得出结论:因为“上司不认可我”,所以“我好好工作也没什么用”。实际很可能是自己“能力不足”或者“不够努力”,才制造出一个“不认可我”的上司。这样一来,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动权就仿佛在上司手里,反正自己无法改变结果,就更加可以“不用好好工作”了。
“课题分离”可以将自己从“干涉对方评价”的执念中解脱出来,自然也会放下满足他人期待的束缚。此时我们彻底明白,“如何评价自己”是对方的课题,我们无权干涉。这会使我们面对负面评价时更加坦然,即使对方讨厌你,也会有勇气做自己。 也就是获得了“被讨厌的勇气”,人际关系自然会变得更加自由轻松。
#06
为什么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答:表扬和批评,二者本质上其实是一致的,是一种基于纵向关系的评价。
教育孩子或者在职场带领团队,一般都认为有两个方法:批评教育法和表扬教育法。
相较于“批评法”,人们通常更认同“表扬”法,因为后者可以让对方建立自信,提升表现。我们也会看到,表扬或赞美,的确会让人心情愉悦,从而带来更高的积极性。
但是实际上批评和表扬,都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背后隐藏着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想要被表扬而做”和“因为被批评而做”这两种情况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都会形成操纵关系。举个例子就很容易理解,母亲会赞美帮忙准备晚饭的孩子:“你真了不起。”但是,如果是丈夫做了同样的事情则一般不会表扬说“你真了不起”吧。
阿德勒心理学强烈否定赏罚教育。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因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被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而且,判定某种行为“好”还是“坏”是他人的标准。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
正确的做法不是批评也不是表扬,而是应该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起横向关系。在横向关系里,人与人之间虽然能力有差异,但没有高下之分。有些男人会批评家庭主妇:“你又不挣钱!”“是谁养着你呀?”这都是多么无情的话呀!经济地位跟人的价值毫无关系。公司职员和家庭主妇只是劳动场所和任务不同,完全是“虽不同但平等”。
想象一下平等的伙伴给你提供帮助的时候,例如,当朋友帮助你打扫房间的时候,你会说什么呢?应该会说“谢谢”。“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的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干涉别人的课题时也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所以才会去干涉。也许本人是出于善意,但实际上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操纵对方。横向关系里,我们不会直接干涉他人课题,而是提供适当的“援助”或“鼓励”,让每个人都能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课题。
#07
幸福和自由的终极密码是什么?
答:幸福和自由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获得“共同体感觉”,终极密码是:“勇气”。
“课题分离”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自由,“横向关系”可以让我们与他人平等互动,那么接下来 如何获得“共同体感觉”呢?可以拆解为三个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是处理与自我的关系,这与“自我肯定”不同。“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是对自己撒谎的方式。而自我接纳是首先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我们有时不愿自我接纳是因为缺乏改变的“勇气”。正如广为流传的“尼布尔的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第二步是“他者信赖”。“他者信赖”是指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无条件地相信,但这有遭遇背叛的风险。这时同样需要我们拿出勇气,承担风险,选择信赖。如果因为担心“被背叛”而怀疑他人、怀疑朋友,甚至怀疑家人或恋人,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只有拿出勇气,通过“他者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把他人看成“伙伴”,才会形成“共同体”,继而也就能够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在“共同体”中获得“共同体感觉”是通过第三步“他者贡献”来实现的。他者贡献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牺牲。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行为对共同体有益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他者贡献”是一种动力,让“共同体”中的关系流动起来,进一步增强“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让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阿德勒心理学是关于勇气和改变的心理学,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对人生的决定性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陷入过去的经历无法自拔,而是勇敢向前,积极妥善地处理好自己的人生课题,从而收获自由与幸福。
栏目主持丨庞晔
海报丨韩帅康
漫画丨晶晶&庞晔
排版 |vv
支持|白话日报&贾嘉
一颗彩蛋
#1 没端上铁饭碗的清华博士,改行占星
#2 95后温州小伙:迪拜创业年入百万,没攒够结婚钱
#3 360度零差评员工是怎么炼成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对于其他关系也是如此,朋友、爱人、同事,我们只需要分辨清楚到底是谁
1、journaloffoodengineering食品工程学报journaloffoodengineering食
49岁“亚洲顶级女神”近况曝光,岁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
这也是Anthropic首次向普通消费者开放其聊天机器人技术,在过去的两个
姆巴佩:不能对种族歧视袖手旁观,非洲足球已取得长足进步,姆巴佩,萨拉
黑子的篮球哲也二号的犬种,哲也二号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1、包装纸一般用在立体距形,圆柱上,把要进行包装的东西放在摊开的包
红网时刻新闻7月11日讯。经查,黄某怀,男,34岁,未婚,邵阳市新邵县
今日会川中药材市场上货量整体不大,当归头大概有一吨货源出售,成交价
一则意外的消息,突然刷屏。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九州建元(北京)投
中国环保能源(0986 HK):进一步延迟刊发2023年全年业绩:中国环保能源(
根据GGII发布的《高工储能行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6月共有27个储能项
7月11日,上海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透露,2023年上海将再新增5000名持
氪星晚报|神州租车和国银金租举行逾万辆新车合作交付仪式;法国启动“
马斯克预计,Optimus的数量将远远超过特斯拉汽车。考虑到这一点,如果
据“中汽协会数据”微信公众号11日消息,中汽协数据显示,6月,汽
据调研,河南、湖南均有冶炼厂产量边际下滑,此外,大型企业检修也带来
7月11日,Steam在6月19日至26日期间举办的新品节吸引了有史以来最多的
一:场景20w的QPS的场景下,服务端架构应如何设计? 二:常规解决方
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奥迪q7的四驱系统是什么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